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传说 > 正文

道家中的神仙可学论

时间:2019-12-20 15:37     来源:武当功夫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道家养生神仙能否有,能否能修成,这真比方一部二十四史,叫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是神仙能否存在的问题,道教文明里把那些先天存在的操作,称作神;而人颠末修炼而抵达长生地步的称为仙。
 

  道家养生神仙能否有,能否能修成,这真比方一部二十四史,叫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是神仙能否存在的问题,道教文明里把那些先天存在的操作,称作神;而人颠末修炼而抵达长生地步的称为仙。

  早期道教宣扬的是肉体成仙,即肉体的不老不死,可是后来这个观念逐步被否定,自从内丹修炼出现往后,道教寻求的则是元神不死了。道教寻求的肉体长生乃变为元神的长存,张伯端《悟真篇》序文里说“长生不过是吸引人学道的说法,而人不死的只需元神。”后来全真教爽性说“人世哪有不死人?”

  那么肉体能否可以长生呢?

  我觉得活个千把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举个比方,一支蜡烛,正常情况下能燃烧两个小时,假若蜡烛是点在风口的话,那么最多只能燃烧一个小时左右。假若我们能给蜡烛加一个玻璃罩,把灯芯改细一些的话,那么蜡烛的燃烧时辰就会增加不少。假若我们还知道添油的话,那岂不是可以燃烧更久么?(南宗栽接之术,就是由老树栽接的理论而来,使老年人的寿数能大大延伸。明朝道教经典《寿世保元》载有神仙接命术。)

  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脏腑每时每刻都不断的作业,没有休憩的时分,所以年深日久,不免有所损耗。所喜人体不同于机器,人体有健壮的修复功用,所以只需我们能按照天然规矩生计,底子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消耗,大多能全其天命(也就是一百二十岁)。人的底子寿数为一百二十岁,最早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近代才被西方所认可,并且科学家更进一步认为人假若摄生有方的话,活一百五十岁完全没有问题。

  人之所以会有老病,是因为我们每天补偿的不如消耗的多,如此堆集,埋下许多病根,时辰一长人也就逐渐的老化。假若我们能预先防范,并且颠末服食来补偿精气,导引以疏通经络,最少可以抵达龟龄的目的。

  按照细胞代谢的规矩,我们活到二十岁的时分,其实上下全部细胞都现已不是出生时分的了。活到六十岁的话,我们现已用了三个全新的肉体。假若能一贯坚持人身的代谢正常,那就可以做到长生不死。

  可是道教文明中的仙人权且不止于不死,道教认为人颠末肯定的修炼,可以做到与道合真,隐现自在,出有入无,改动随心。魏晋时期肉体寻求长生,所以葛洪的方法是颠末服食金丹以稳固肉体,可是因为关于仙人的定义改动,所以道教的修炼方术也改为精气神的修炼。内丹就是一整套的开发人体潜能,以抵达与道合真地步的巨大工程。道教认为人身是个小国际,而人的出生就是国际演化的重复,是一个由太极分为八卦,先天变为后天的进程,而内丹修炼乃是要由后天返还到先六合步。

  内丹修炼学习了外丹的术语,以人身独特部位作鼎炉,精气神为药物,以神态为火候,“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其实精气神,正本就是一个太极分化而来,试想本人在母体内刚刚结胎的时分,哪里有什么精气神的说法?正因为精气神本是一物所化,所以三者是互相影响,而又能互相转化的。这点在道经中能找到许多根据,如“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心印经》)“摄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急作令神泣?”(道教经典《黄庭经》)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组成国际的三大元素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正好对应人身的精气神。物理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能互相转化的,在同一个系统内,天然也是能互相影响的。现代科学标明查询国际的人和国际其实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人与国际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人颠末修炼回来国际,与道合真在理论上讲,也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

  丹家修炼最要害的就是先单纯一之气,此气可以分判六合,生天生地,是元开山祖师气,又称作道气。假若修炼之人可以摄召此气入身中,则能改动体质,重获重生,炼阴成阳。按照丹经的记载,元开山祖师气大约有这些成效,第一、可以补益人体,所谓“形缺少者,补之以气”,又因为祖气是父母生人之气,所以也有续命的作用。丹经说“当思我命从何而来,若云父母之精气,则父母之精气,必可延命”。道家中的神仙可学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