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传说 > 正文

上古先民的不死遥想

时间:2019-12-20 15:43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童泳洋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神话传说里,西王母频频出场。根据我们的一般想象,她是位高贵而古老的神女,因此她的最初形象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在神话传说里,西王母频频出场。根据我们的一般想象,她是位高贵而古老的神女,因此她的最初形象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只长着老虎牙齿、豹子尾巴并且时时长啸的穴居生物,不仅与仙气飘飘、雍容华贵毫不沾边,甚至可以说是凶神恶煞。后羿当年也并不是来到了预想中金碧辉煌、如梦似幻的天宫阆苑,而很有可能是到了一个原始的山洞里。面对如此凶神,后羿还能求到不死药,实在是具有大毅力。不过这也难怪,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有之的梦想,不死药的传说从未断绝。许多帝王千方百计地想要得到它,派人四处求仙。尽管世人都知昆仑山有不死药,可唯有后羿真正地求到了,因为从始至终只有后羿一个人登上去过。那么昆仑山到底是怎样神奇的一座山,它又在哪里呢?

  在中国有两座“昆仑山”,一座是地理上的昆仑山,另一座是神话中的昆仑山。地理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的东部,横跨新疆、西藏,向东一直延伸至青海,一小部分的余脉甚至进入四川境内,占地足有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最高峰是位于新疆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超过7600米,“巍巍昆仑”当之无愧。在古生代末期,昆仑山的形态已渐渐成型,在西北内陆的土地上静静地矗立。

  地理上昆仑山的显著变化是以百万年为尺度的,而神话中的昆仑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神话是具备想象力的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叙说方式,所以当人们的叙说出现变化时,神话及其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异变。而人的想象力和叙说又是最不可捉摸和容易失真的,昆仑山的形态便是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完善和清晰起来的。《山海经》中记载了昆仑山最初的形态:昆仑虚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山上生有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高、五围(双臂合拢的长度为一围)粗的巨大禾木。山的四面各有九口井,井栏用玉制成。同时每一面也都有九道门,由一种叫开明兽的神兽守护,里面居住着众多神灵。此时的昆仑山神话初具雏形,只是拥有了成为神山的基本要素,尚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淮南子》中,原本“混沌”的昆仑山开始拥有了秩序。昆仑丘有九重增城,在这之上依次是“登之不死的凉风之山”“登之能使风雨的悬圃”“登之成神的太帝之居”。不仅层次鲜明,上面的居民同样分为不同等级,愈往高神通愈大、地位愈尊崇。这是人间文明走向有序化、规范化而在“神话”领域的投射。但昆仑山的“进化之路”仍未停止,到了《博物志》里,它再度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昆仑山的描述维度不仅由地上世界向地下世界延伸,而且由静态变为动态。大地由紧密相合的三千六百根轴带动着不停旋转,轴的核心便是昆仑山,这可以说是一种创举。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话流变的过程中不止是昆仑山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它的位置也出现了显著差异。早期的昆仑山位于“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是遥不可及的边远荒僻的地方。而人神殊途,仙人居住的神山不可能在能轻易到达的人境,人们下意识地就会把它放到距离自己无比遥远的地方。或者说,正因为无比遥远、罕有人至的神秘和未知使山神化。如果以人为中心,神山自然就是在边远之地。后来神话的宗教色彩加重,神灵的权威增强,人们渐渐以神灵或者整个天地作为描述的参照物,昆仑山就“被移动”到了天地的中心。

  正如前文所言,神话并不是一个稳态,它自诞生之初便处于嬗变的过程,人们不断对神话的文本进行“重写”。这种“重写”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依赖全新的创造,并将新质填充入旧有体系,使其更加完备;另一种便是不同神话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人们会把一种神话里的某些特质吸纳进另一种神话里,而后者是更常见的方式。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都具有诸多同质性内容,除却人类心理某种程度的共通外,神话间的“相互剽窃”恐怕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在中国同样找得到例证。中国古代有两大神话系统,一是昆仑系统,一是蓬莱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后来道教神话的基础,是许多神话的发生地。起初这两种神话是相互独立的,前者源于西北内陆神话体系,后者源于东方海洋神话体系。而汉武帝的举动使这两条平行线出现扭曲变形,最终发生了交集。此前虽然昆仑山早有人得到了不死药的神话,但东部沿海国家的君王如燕齐的国君却纷纷向东海蓬莱求药。他们由于国土所限,对昆仑知之甚少。何况眼前既有蓬莱,也不会舍近求远。

  但汉武帝时这两个神话的发生地都进入了汉朝的势力范围,情况便大不相同。汉武帝一生汲汲于求仙问道,渴望长生不老却屡屡失望,不甘心的他自然会遍试所有可能的方法。汉武帝早年对昆仑山极感兴趣,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即以汉武帝为主人公,赋中对“武帝游昆仑仙境”进行了详细而精彩的描写。但是昆仑山并没能满足武帝的愿望,因此武帝多次派人出海找寻蓬莱仙岛,甚至亲自来到东海巡游。此后,关于昆仑山的描述出现“下狭上广”的字眼。常识意义上的山都是上狭下广的,即使是世界各地神话传说里的山大多也符合这一规范,那么昆仑山为何会出现如此特殊的变异呢?原因在于蓬莱神话。蓬莱三神山平时位于东海之上,但如果有人靠近,“三神山反居水下”。而山居水下的情形既有可能像现在的海底山脉,但还有一种更为可能的情形,即神山隐去,唯余水中倒影,可望而不可即。而山在水中的倒影,正是下狭上广,这应当就是关于神山形态独特想象的现实根源。而汉武帝对蓬莱的重视又明显高于昆仑,所以前者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后者。后人在面对这几个神话文本时,便会产生“既然都是神山,便具有共通性”的想法。而三神山又是主流认知,以它们为蓝本改造昆仑山神话也就不足为奇了。上古先民的不死遥想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