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人物 > 正文

再访吴诚真(2)

时间:2019-12-19 15:39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徐志波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长春观在全国著名宫观中的名气有多大,吴诚真大师在道界的威望就有多高。

  (二)

  人的气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力量却是巨大的,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种气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人生。

  吴诚真,作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首位女方丈,头上层层的光环不可谓不耀眼夺目,而令人心生仰望。但是,你若近距离接触了,交往了,气场里透露出来的只是可亲可敬的平易。

  只是,习惯了忙碌工作状态的她,依然是一如既往的那么忙着,日复一日,似乎一刻都闲不下来。即使在我们谈话期间,方丈堂又来了几位从深圳慕名而来的信士,自始至终,在她的脸上一直都洋溢着沁人心脾的笑容,让座,赠送道家典集,又极其认真的一一给她们题签,忙的不亦乐乎。

  我注意到,有人特别喜欢她题签在所赠书籍扉页的“上善若水”四字,她就跟她们讲水的智慧。她说,“上善若水,处下不争”,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她告诉大家,水虽然是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物,却是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去与万物相争,不贪功德,不求回报,一直独处于众人不注意的地方,如此谦下,所以最接近“道”,是为“上善”。她劝勉大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更应该向天地自然学习。

  她给大家循序渐进的讲述着,娓娓道来——水的善是自然之善,是其天性的流露,并非刻意而为之的;我们向水学习,也应该这样,发自内心,你就会感受善、体会善、传播善。

  (三)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100多年前,美国作家哈伯特创作了一篇不朽的文章——《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了美西战争期间,美国一位叫罗文的英雄接到美国总统的任务——给古巴加西亚将军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信,他没有任何推诿,甚至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而是以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就需要有这种责任与忠诚,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5月10日举办的第届国际道教论坛期间,吴诚真道长在“有容乃大与文明互鉴”分论坛上,作了《当代道教如何走上国际大舞台》的主旨演讲。在其演讲中,她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发出了“要勇于担当,提升责任”的呼声。这无疑是对当前道教如何发展的冷静思考和清醒考问,是对探讨和思考道教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格局下全新诠释道教、向世界发出道教的声音,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真正实现传统和当代的会通、中国和世界的沟通。

  而这些思考,都是支撑着吴诚真道长不懈努力并与之付出的原动力。

  (四)

  有人说,道德是一切文化的灵魂与根蒂。

  历史上,就有很多伟人对道德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做过评论和概述。孙中山说:“有道德始成世界,有道德始成国家。”毛泽东说:“有关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可见,道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事实上,在吴诚真道长看来,道教正是继承和发扬道德这一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吴诚真起居办公的方丈堂里,有一个醒目的匾额,上面写着:道德宗风。看似朴素,但这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并印证着她一路走来的艰幸与她人生的梦想和辉煌。

  采访吴诚真,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她对道教事业的赤诚和以身作则依戒奉行的身体力行。

  吴诚真与其他众多事业成功人士有区别的鲜明特点,是她唯物辩证的创新思维和德艺双馨的品质,我对她的人品、学养和气质深以为然,并且深怀敬佩和感动。她的品格,既有一种当仁不让的豪气,更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

  这作风,是生活态度,是行为风格,是处事方式,是价值追求,展示的更是一代玄门大师的形象、素养、心态和责任担当。

  她,从一名宫观的普通教职人员,逐渐成长为中国道教首位女方丈,一代大师,进而开坛演戒,代天宣化;她以殚精竭虑的勤勉和异乎寻常的智慧,为湖北乃至中国道教的发展,忠诚地投入到道教文化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之中……

  在她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作风正是成为干好工作、成就事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干好工作、完成任务的方法,是我们过河不可缺少的桥或船。而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是作风扎实、处事严谨、工作认真、为人可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