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全真道与老庄学研究的新进展

时间:2019-12-18 20:21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作者:刘固盛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2012年4月13日至19日,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2012年4月13日至19日,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和九宫山瑞庆宫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港台及内地的130余位专家、学者、道长与会。在到会的代表中,既有一批成就卓越的资深学者,也有众多论著丰厚的中年专家,还有不少崭露头角的年轻学人;既有蜚声学界的海外汉学家,又有专心学术的道门中人。可谓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教外教内人士畅所欲言。这是继2008年4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的又一次盛会。

  全真道与老庄学两个领域看似相距颇远,实则联系密切,正如熊铁基先生在2008年会议上指出的,王重阳创建全真道,其教义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全老庄之真”,即从《老》、《庄》思想中寻求真理、真义。王重阳抓住老子思想的要点“无为”和“清静”、庄子思想的要点“逍遥”、“心斋”等等,革新了道教的教义与思想。可以看出,“全老庄之真”的实质就是道教的发展从教义上必须回到老庄思想上面来,其宗教追求从根本上符合老庄思想的精神实质。从道教发展的历史经验来说,全真道的兴起,以及道教发展史上的几次振兴,大都与道教的回归老庄有密切关系;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一认识有助于道教在新的时代健康发展。时隔四年,海内外学者再次聚集在一起,就全真道与老庄学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交流,为全真道与老庄学的研究以及道家道教文化的进一步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80篇,就“全真道”与“老庄学”两大主题进行专门研讨,无论是史料的发掘还是方法的运用,无论是教理的阐扬还是思想的诠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集中体现出学术界和道教界关于全真道与老庄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就。

  一、全真道研究的突破

  就全真道研究来说,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全真道的教义教理、文学艺术、代表人物、传播与影响等很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

  1.研究视角的变化

  近年来,全真道的研究成为道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关成果不少,此次与会学者能够从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切入,从而发前人之所未发。例如全真道如何回归老庄的问题,虽然上届研讨会有所关注,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熊铁基先生论述《道德经》与道教发展的关系,指出凡是《老子道德经》遭到忽视的时候,道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反之,则道教往往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如全真道的发展,这是其“全老庄之真”观点的进一步申述。日本蜂屋邦夫先生指出,王重阳通过研究《道德经》与内丹术而产生了对道的向往,重阳在顿悟内丹术之前就已经受到了《道德经》的熏陶,从道士那里得到的内丹术口诀将他基于《道德经》的理解而建立起的道家式心情大大地推向了道教内丹术的方向。他对《道德经》思想的吸收侧重于“道”的根源性、超语言性、不争谦下的生存方法以及对无为的尊重等内容。王重阳并没有停留在内丹术仅仅关于身体锻炼的术的层面,而是将身体视为一种假托,走向了追求精神解脱的道路,这正是受《道德经》的影响所致,王重阳通过《道德经》而达到精神逍遥的境界。丁原明教授则着眼于全真道哲学的意蕴及其理论底色,认为“真性”论、“真心”论和“真行”论,堪称标识全真道哲学思想特征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既表征着“全真”哲学的逻辑建构,又分别从本体论、功夫炼养论和思想、道德行为方面折射其去伪存真的理论底色。今天的全真道倘若选择向其早期优秀哲学传统回归的路径,可能更加有益。王宗昱教授的《评刘处玄的<黄帝阴符经注>》以及李延仓的《论刘处玄的经典观》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关注刘处玄的宗教理论特色,同样是别具一格的。

  以王重阳为首的全真诗歌,向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此次会议上的论文仍然有新的贡献。陈耀庭先生结合全真道士的生活状况以探讨全真诗歌的艺术特点,洞察全真祖师的志趣和心愿。陈先生指出,全真道士诗歌具有朴素、虚静、平白的特征,反映了他们玄门清苦的修道生活,体现了他们济世度人的思想,透露出他们淡泊名利的价值标准,以及他们追求恬静无欲的艺术品味,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他们的信仰和宗教生活决定的。美国汉学家柏夷教授将丘处机的早期山水诗与陆游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彰显丘处机山水诗的宗教性内涵,纠正了过去认识上的一些偏颇。王树人先生“全真道教文化底蕴再探索”,是在2008年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的继续研究,同样是以全真祖师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关注点却不一样。他指出从创始祖师王重阳开始,具有“白日梦”性质的诗词,其所以成为全真道教体道和传道的重要手段,在于借此能使信众在超越性的联想中改变人生态度;同时指出,全真道所谓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平等”,其中道教与禅宗融合乃是三教合一的核心,全真道在形上学层面超越丹术的提升,主要在于融合禅宗“识心见性”和老庄“清静无为”。

  2.研究时空的拓展

  以往对全真道的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重视南宋金元,地域则侧重山东、陕西,此次会议论文在上述两方面都有拓展。如全真道在明清直至近代的发展情况受到关注,张琰以明清泰山地区全真道为中心,分析当地士绅与全真道的关系,孔令宏考察清代全真道在浙江台州的发展,秦国帅对山东全真教的教团规模与地域分布的调查统计,从1368年延续到1949年;梅莉《侯永德与民国二三十年代的长春观》与付海晏《安世霖与1940年代北京白云观的宫观改革——以<白云观全真道范>为中心的探讨》两文,以近代全真道南北两座著名宫观的人物与事件为核心的研究,揭示出全真道在近代发展的曲折历程,也反映侯永德、安世霖等全真道士为振兴本教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潘一德道长则结合全真道明道、积德、修丹的教义,对全真教在当代如何积极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思考。从研究空间来看,汪桂平《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一文,对过去较少关注的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考察,论文通过对藏内外文献和碑刻资料的钩沉,认为金代全真道创立不久,即已传播到东北的辽西一带。其中全真七子之的郝大通、王处一,马钰的弟子刘真一,丘处机的高徒于通清等人,都曾到过东北弘道。经过这些高道的弘演阐扬,全真道在东北地区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刘雄峰《从白云山到岱岳殿——全真道教在晋陕北地的传播和影响》、刘康乐《明南京全真道教考》、许尚枢《天台山与全真道》等文,展现出全真道在不同区域的演进历程。

  3.研究材料的发掘

  对新材料的发掘与运用,是全真道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保证,王卡教授的论文《雍正皇帝与紫阳真人——兼述龙门派宗师范青云》不仅选题新颖,论述精辟.在材料的择取上亦有示范性意义。该文使用《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帝《御选语录》、《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大清会典》等档案性史料以及一些罕被知道的地方志、宫观志、文集,揭明雍正帝优崇紫阳真人的原因和史实,指出雍正帝是清代对佛、道二教扶植最多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禅、道二门颇为关照,编修经书语录,封赠禅僧道士,敕建寺院宫观,御制庙额碑文等优崇礼遇不断。雍正帝特别优崇的道士有两位,一个是张伯端,一个娄近垣,他们所代表的道教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因此一度兴盛。论文由紫阳真人而涉及清代龙门派宗师范青云的行迹考辨,又为研究清代龙门派提供了新的线索。盖建民教授在做田野调查时,收集到民间散佚的《灵济宫神文志》,据此与《道藏》灵济派文献及地方文献相互参证,解开了永乐皇帝何以崇信二徐真人以及二徐真人信仰何以能够由一种地域性的民间信仰发展演变成为一个独立道派等谜团。赵建勇根据碑刻文献,对全真道龙门派重要人物姜善信的教行进行了考述;杨立志教授根据武当山碑刻材料,结合明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考证明代武当山全真道著名道士丘玄清、张三丰、李素希、李玄成等人的事迹,探讨他们与明皇室的关系,研究全真龙门派传入武当山的时间及传承情况。由上述成果可以看出,档案材料、地方文献、碑刻资料等是推进全真道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4.研究内容的深化

  此次会议论文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全真道教义、思想、修道实践、弘道方式、历史影响等多个方面。张继禹道长从实证的角度谈修心澄心与体道明道的关系,吕锡琛教授据王志谨《盘山语录》阐述其心性修炼思想,戈国龙研究员从全真道性命双修的立场看内丹学的三教观,李似珍教授比较宋元全真道与正一道教义异同,范恩君道长论析济南华阳宫三教圆融的特色,他们的研究对全真道教理教义有不同程度的深化。张应超研究员综论“七真”对全真道创立与发展的贡献,周立升教授阐扬谭处端的弘道与修真生涯,张兴发道长述评丘处机对全真道的传播及其影响,所论都不乏新见。张泽洪教授对金元明清时期全真道的唱道情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全真道的唱道情并非是等闲之情,它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是道教与民间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中,道情可谓融大小传统于一体,是道教思想与文学样式、民间文化成功结合的典型例证。此外,郭武教授对全真道宗派“字谱”的关注,尹志华博士对雍正帝杀道士贾士芳案的辨析,曾金兰从地缘关系论李珏与丹道南北宗的关系等成果,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全真道的有关研究。

  二、老庄学研究的进展

  老庄学作为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自身形成了博大的学术体系,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亦十分密切。本次会议关于老庄学的论文很多,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研究的进展:

  1.老庄文本与思想研究

  丁四新教授以简帛《老子》、《周易》为例,讨论古典文本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及“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尹振环教授据帛书本探讨唐玄宗对《老子》经文的删改问题,容志毅教授通过解释帛书《老子》“道之物”,考证“道”字的原始含义;刘固盛教授则从版本的珍贵性、资料的丰富性、整理的规范性等方面提示了《老子集成》的文献价值。白奚教授《从“辅万物之自然”到“无以人灭天”——道家对人类中心观念的反思》、李刚教授《厨房里的政治哲学——治大国若烹小鲜》、谢阳举教授《从道家的观点看“仁者爱人”》等文,将学理分析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富含启迪。香港邓立光教授论老子之道与体道,邝国强教授谈老子之德与人生,其中蕴含各自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在《庄子》研究上,张永义分析《齐物论》的义理脉络,自成一说,蔡林波解读《庄子·则阳》“或使说”,小中见大。张松辉教授对庄子哲学中的道、气含义及道气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裘梧认为庄子哲学之“生”是从“世人之生”、“万物之生”、“天地之生”和“大道之生”的不同境界而层层展开的;李明珠教授论述庄子“隐”的精神文化气质,认为庄子的“隐”乃“独见独晓”,它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深邃高远的境界,独立不羁的精神,重人轻物的文化气质,“至乐”“大美”的追求,还有率性任真、人之为人的活法。孙亦平教授则指出,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2.老庄注疏研究

  对老庄注疏文献的重视,是从上个世纪9O年代才开始的,目前的相关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对此,本次会议也有不少新的收获。黄海德教授从王重民《老子考》出发,论析该著对于老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陈丽桂教授认为《河上公章句》解老,体现出从哲学、养生到宗教的思想进程;唐明邦先生分析全真高道宋常星的《道德经讲义》,阐扬其尊道贵德、劝世化俗的精神。徐华《钟会<老子注>的诠释路向及生成背景》、刘玲娣《张纯一<老子通释>研究》、王丽英《汪兆镛其人及其<老子道德经撮要>》、吴成国《老子“人君南面之术”的再认识一一张舜徽先生<周秦道论发微>读后》等文,综论古今《老子》注疏作品,不乏新见。关于《庄子》注释的研究,陈静研究员认为宋代吕惠卿《庄子义》的特点是“文”胜于“义”,对吕惠卿的庄学思想需要在宋代政治和思想的大背景下解读,才能够得到更有价值的认识;吴受琚研究员新发现的清代沈彤精抄、精批本《庄子》经眼录,是庄学中稀世之本,不仅可补庄学文献之缺漏,对庄学研究的价值亦不可低估。此外,邢益海博士从《药地炮庄》看司马迁的庄学,刘韶军教授对章太炎庄学的分析,肖海燕关于刘文典庄学的研究,都别具一格,各有特色。

  3.道家思想新解

  许抗生先生认为,道家创始人老子,首先从“道法自然”的学说中,推演出了人的自由的观点,之后,黄老之学提出了因循“人之自为”的思想,庄子更提出了超越物我限制的精神自由的学说,把“自由”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陈鼓应先生《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道家学脉关系——兼论濂溪的道家生活情趣》一文指出,周敦颐在学术思想上,以《太极图说》为例,其世界观源自老子宇宙生成论的范式,体现出老子智性的哲学思维;在生活情趣上,则展现出“光风霁月”的艺术境界,流露出魏晋庄子式的文人风格。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他的哲学理论正是他的生活情趣及精神意境的体现。韩国金白铉教授比较中国道家思想与韩国东学思想之间的异同,由此探究21世纪道学(道家与道教以及东学)与神明文化的新出路。韩国曹玟焕教授总结朝鲜朝儒学信奉者诠释《老子》的特点,使我们了解到朝鲜朝老学的大致情况。樊光春、陈文龙通过《通玄真经》所载文子思想的梳理,系统比较了老子和文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具有一定新意。

  三、今后研究的几点展望

  通过两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论是全真道还是老庄学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获得学术界和宗教界的更多关注。当然,鉴于全真道的复杂状况与老庄学的丰富内容,目前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全真道与老庄学研究领域还大有可为,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其需要加以重视。

  1.全真道教义与老庄学的关系

  毋庸置疑,全真道教义是符合老庄哲学精神的,这次会议也有熊铁基先生和蜂屋邦夫先生两位学者的论文对此进行阐述,但总的来说,全真道与老庄学的关系问题,仍然可以进一步加以探讨。这一问题实际上关涉全真道哲学理论基础与宗教神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许多全真高道诠释老庄,从他们的诠释中可以看出全真道宗教思想以及教义教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全真宗师更多的是在宗教实践中贯彻老庄精神,也就是运用老庄,弘宗演教。因此,如何将全真道与老庄学两者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细致的研究,值得期待。

  2.全真道与区域文化

  当前,区域史包括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历史学视野拓展和范式转型的主要趋势”,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自然包括宗教文化的内容。由于全真道的历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点,那么,借鉴“文化人类学”、“新文化史”、“新社会史”的相关理论,从“时间与空间”、“文献与思想”、“宗教与社会”等各个维度,在区域文化史的视域下对全真道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进行综合考察,相关研究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3.拿真道与现代社会

  道教作为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仍然具有广泛的信众和流传的土壤,适当吸收并弘扬其优秀成分,对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培育道德精神,都十分有益。而从全真道本身来说,其教规、教制、教理与现代社会也有不兼容的地方,如何进行合理更新,做到与时俱进,需要教内人士与教外学者加以关注和重视。当前,中国道教协会倡导道教的发展要从精神上回归到《道德经》,从老子哲学中获取思想养分,提升文化品格,从而发扬光大,这是非常可取的,而全真道与老庄学研究的最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真道与老庄学研究的新进展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