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近于道家的《墨子》精髓

时间:2019-12-18 19:42     来源:立身国学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的思想与现代的科学、民主、和平、博爱、关注民生的观点如出一辙,其机智与幽默亦是一绝,《墨子》兼爱、非功、节用、节俭、备城门、备高临、杂守等篇,具合《老子》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旨。《庄子》书中除赞关尹、老聃外,独赞墨子,可知墨子之学近于道家。墨家乃践实慈俭之旨者。

  1、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最好是不失败,其次则是败了却还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用人。

  2、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却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3、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所以,即使做很困难的事情,也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没听说过想达到自己的愿望,而能回避困难的。

  4、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自己的所长,所以说∶事业达到顶峰就难以持久。

  5、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所以江河不嫌弃小溪的水来灌注,就能汇成巨流。被称为圣人的人,不推辞难事,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大人物。

  6、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

  怎么会有不用同道的人而只用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道理呢?

  7、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所以,天地不夸耀自己的明亮,大水不夸耀自己的清澈,大火不夸耀自己的炎烈,有德之君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远,这样才能做众人的领袖。

  8、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做官虽然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

  9、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所以,根基树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叶。

  10、近者不亲,无务来远。

  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就不要希望招徕远方的人。

  11、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12、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所以君子努力做事就会日渐强大,安于嗜欲就日渐苟且,恭敬庄重就日益繁盛。

  13、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

  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赞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只有成就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

  14、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一种善行没有内心的支持就不会长久,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自身的了解就无法树立。

  15、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关爱别人因而得福的人有,而憎恶别人残害别人因而得祸的人也是有的!

  16、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会关爱他;给别人利益的人,别人也必定会给他利益;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残害他。

  17、万事莫贵于义。

  天下万事中,没有什么比道义更可贵的了。

  18、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也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就是君子,要身体力行地得到名副其实的荣誉。

  19、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钓鱼的人躬着身子,不是要对鱼恭恭敬敬;用虫子作为诱饵捕鼠,也不是因为喜爱老鼠。

  20、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近于道家的《墨子》精髓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