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

时间:2019-12-18 19:30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刘嗣传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蔚为大观的太极拳文化,既含有事物本质规律,又富有为人哲理、处世原则,更有优美的人体拳术造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解读不尽。

 

  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的优秀武术拳种,现已形成一种东方特色的太极文化浪潮,波及漫衍当今世界各个角落。蔚为大观的太极拳文化,既含有事物本质规律,又富有为人哲理、处世原则,更有优美的人体拳术造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解读不尽。

  现代生活节奏和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需要太极拳这种调节剂来滋润人们的身心;无论是现代生活造成的各种慢性病、职业病,还是人们心灵上的自危感、信仰危机,都可以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治疗、以至安慰和解脱。太极拳本身对人类身体健康是不药之良药。用强健的身体投身到火热生活,健康长寿,享受人间和谐、幸福美满的日子,也是与道教追求长生久视,重生贵生思想一致的人生主张。太极拳典型体现道教"清静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道教与太极拳从内涵到形式都有一脉相承的姻缘。所以推广太极拳,也是弘扬道教文化,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有利途径之一。

  一 当今社会呼唤太极拳

  笔者刚刚从河南焦作参加过"2000年中国・焦作(温县第六届)太极拳年会"。参加大会有182个团队,其中包括23支国外代表队。其开幕式规模之大,格调之高,出乎当初的想象,为当今同类集会之冠。借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办成融开发市场、旅游商贸、文化娱乐、全民健身、大众参与的特色文化活动,已成为当今人们借题发挥的活动内容之一。许多地方打起这一文化主题,仅我所知还有邯郸永年、湖北武当等地,每几年都有搭太极之台,唱经济之戏,风风火火地热闹一阵子。从我走过的地方(包括国外)和所知资讯:古老的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当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美国有大学设置太极拳课程;德国的经理们热衷于早晚练太极拳;英国的绅士寻中国的太极拳师傅;俄罗斯畅销太极拳书籍。全世界有难以统计的太极拳协会组织……。而这些仅仅是"太极热"的外在景象。

  钟情太极拳来源于关爱生命之健康。当今时代,科学昌明进步、经济飞速发达、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越发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现代快节奏的生存空间,事业上的竞争、繁忙的工作、日新月异的声光信息给人们心理带来无形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心态往往失去平衡,他们可以从太极拳中精神放松,调节身心平衡;现代紧凑的工作程序,电脑化操作,使人体运动量过少而身心失衡,容易患上盛下虚之症,这更需要太极拳的保健功用;世界人口老化现象渐渐突出,常见的老年病像跌跤等,可以用太极拳来防止这类老年病的发生,用健康之体,闪现夕阳红的余辉,安居度晚年。物质生活改善,但环境相对恶化,生命的凝聚与耗散失衡,多种职业病,"现代生活文明病",尽管医药进步,光靠药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特别是太极拳整体活动和下肢运动,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这类"社会并发病"。还有治安的顾虑,人们渴求既能健身、又能防身的太极拳体育运动。

  人们为生活而奔波,"名""利"之外,生活信仰空虚,付出疲惫的劳作后沉思,寻找寄托的终极关怀,想从佛道教中寻求他们的实用的或心灵的慰藉,一面想求得神灵的保佑,更主要想从道术禅功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太极拳和其丹道体系,可以给他们真实演绎出一个新天地。无论他们有无信仰的外在形式,但总改变不了他们对生命的关爱、对健康的渴求;无论他们是否承认,自己有没有宗教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愫;但总免不了心灵深处对今生希冀长久,来世一样平安圆满。简易而速效的太极拳功夫,至少可以给他们信仰生命的真谛--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

  太极拳比一些秘传神奇的气功要大众化,更便于普及推广;也可少让像"法轮功"一类邪魔歪道混水摸鱼。而且太极拳的健身医学原理,早已得到证明。中国古今养生家和太极拳师都以自身实践,尤其当代不胜枚举的慢性病患者,练好了身体得到好处而交口称赞。国外也从医学临床分析,验证其疗效,得到充分认可而使其风行全世界。众多的资料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类、消化系统、肢体老化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 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太极"之名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后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词解释《易经》的《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随后道教左仙翁(左慈)和葛公(葛玄)被称为"太极仙翁"、"太极真人"。他们的道学法术,被其孙徒葛洪接受,整理,乃至承传。最具传奇性的"太极图"跟五代道教高隐之士陈抟有关;他推演出内丹及太极内功的原理,秘授给后学,渐致出现宋代"理学"而成一宗新学术。一代高道张三丰集太极道学之大成,熔人体医学、力学、内丹学于一炉,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编创"太极十三势"、总结太极丹道体系,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其次,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十三势"中最基本的棚势,是我们今天还看得到的道教科仪中,高功手执朝简,经常要保持的姿势,其要求和形架与太极拳的棚势一样,都有混元一气,抱元守一的意义,而只是作为拳技,可以有攻防之用的心理活动或形架作技击之变。高功作法可有另一种存想的功用,它们相似相联,主要体现在心意功夫和内炼养生上。还如一些像"白鹤晾翅"、"手挥琵琶"等动作,仍保持科仪中高功作朝礼等动作相似的姿势,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果进入心神合一、内气带动、自然而发,甚至会出现"先天拳"的境界。(此种观点在拙着《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有专门论证,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

  还有主要的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在"太极拳经"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物壮则老"与"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太极拳推手的法则……。如此等等,太极拳中所讲究的中、正、松、柔、圆、活、平、灵等等特色风格,均在道教义理中,能找到丰富的实证和最恰当的解释。

  太极拳还作为道教养生术--如内丹术的动功,与内丹术操炼过程既有相同的理论渊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还有相似的内炼法诀,而且太极拳内功与内丹术是地道一脉,只是在目标上和层次上略有分歧。作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极拳,重在技击发人,用意用力于四肢,力显在外;而内丹术作为修道成仙的长生之术,则在更高的内炼和升华上,重在结成金丹,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因此,无论是讲起太极拳渊源之创造,还会列举一些像许宣平、李道子等道教人物;谈起太极拳的理论思想一定会归宗到老子"清静无为"的道教义理上;说起太极拳形架拳势,也可以滔滔不绝地形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教特色。总之提及太极拳,就会联想到道教,道教与太极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说,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

  三 弘扬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太极拳之博大精深,其养生医疗价值、技击护身功用和艺术造型美感,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它源于古老的道教,形成了新鲜的"太极拳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当今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张"柔弱不争";致使"道教的太极拳",被人曲解、误会,制造一些以讹传讹的闹剧。西方《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认同"道教的太极拳"。中国古今道教界无一人大言不惭地自封为太极拳的创编者或发明人。他们都师法先贤、祖师,恪守"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美德。即使是集大成者,也只是言法言理,不居功创拳。但历史和事实证明:太极拳是古代道家养生的产物,道教把它直接继承并发展,以至传播。太极拳虽不是道教的专利,但它与道家有"血缘"关系和道教抹不去的烙印。君不见,众多的拳家寻根归宗,登山求拜的是朝山谒祖;众多的黄头发、蓝眼睛到宗教圣地学艺求教;近代蓬勃发展的太极拳事业,使太极拳风格异彩纷呈。传统的武当、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争相竞秀。建国后改编的各式新太极拳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太极大观园。而道教太极拳可以说是特产、是正宗,但却发展缓慢,研究落伍,传承更是不敢恭维,世人对太极拳的钟爱,超过了道教徒对自身附带物的感情,道教徒固然打坐修炼内丹及高层功夫,却忽视这附属物,一味去追求个人的自由逍遥或得丹升仙的神仙境界,这怎能适应社会需求?太极拳作为丹道之动功,是不能让太极拳和道教脱开的。当今提倡利用道教积极进步的因素为社会服务,挖掘道教精华造福人类。时代呼唤全民健身的太极拳。道教与社会相适应,首当其冲就是利用道教的太极拳,在自身优势的仙山福地,开办太极学习、研究、推广中心。既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又宣讲它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意义,还教化世人圆融世事,遇事平静心态,柔和不争,修似水善利人之德,如此利用太极拳形象,弘扬道教义理,正是道教徒的责任和义务。

  全社会"太极拳好"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研究太极拳的学人,细致到脚底的角度变数;台湾等东南亚地区对柔化的精微处颇有心得,敢与大陆高手文武论战;陈式太极拳嫡系传人陈小旺先生,每年周游世界,传道授拳。武当派的后继之人,也多次出国交流和收留异国徒弟;孙式太极拳二代传人孙剑云说了一句"你们以后练孙式太极,要到日本找后藤"。这些或喜或忧的太极掌故,给我们道教界和太极拳丹道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和冲击呢?道教只有拿出像太极拳这样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精华文化,奉献给社会,才更有适应和生存的余地,才能发展壮大。今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国欢腾,同样给道教太极拳运动带来了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我们应该抓住国家昌盛、中华文明在全球影响日益扩大和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时机,发扬道教健身文化传统,为社会作更大贡献。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产物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