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读《老子注译及评介》有感而论(2)

时间:2019-12-18 19:29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王西平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其众甫之然哉?以此。”

  (二)有、无之辨

  陈先生在注解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说:

  “有”:和一章“‘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参看一章注(二))。但和二章“有无相生”及十一章“有之以为利”的“有”不同。二章和十一章上的“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本章的“有”是意指超现象界的形上之“道”。

  老子所说的“无”,是指没有形状、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十四章)的实有的存在,不是什么都没有,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理性的、绝对的“无”。老子所说的“无”,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特指性的概念。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低下的条件限制,他只能这样表述。老子用“无”来表述“道”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实则是指先于天地产生之前的那些老子不知道名字的“混成”在一起的基本粒子。

  对于人间事、理来说,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但对于宇宙万象来说没有绝对的“无”,所有空间都是“有”。据有关网文所说:物理上的真空实际是一片不停波动的能量之海。当能量达到波峰,能量转化为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当能量达到波谷,一对对正反基本粒子又相互湮灭,转化为能量。18世纪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有关,跟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这充分说明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是不存在的。从本质上说,都是“有”。所以老子表述得十分巧妙准确。宇宙产生之前,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此“状”和此“象”,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老子所说的“无”、“有”,只是相对性的区别。正是由此,才能“有无相生”。绝对的“无”,是不可能生出“有”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这是绝对真理。然而,说“有生于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是指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无”,是指的宇宙天体产生之前“有物混成”的空间。

  故而,第一章、四十章与第二章、十一章所说的“无”和“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老子受历史条件限制,他所说的“有”,仅指肉眼看得见的有形质之物,首先指的是天地;天地是个大有。有了“天地”这个大有,才有天下、地上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万物。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评介”认为:“‘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这是对的。但紧接着后文却说“‘无’、‘有’是指称‘道’的”。如果无和有都是指的“道”那无和有就就没有区别了。实则这里的“有”是指的“天地”。天地这个大有,是万物产生的直接根源,是万物之母。所以,此“有”不是“意指超现象界的形上之‘道’”。

  “超现象”亦即超自然现象,其实第一章的前半段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的是宇宙形成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自然现象,只是人类至今还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方法证实而已。中、美、俄的卫星探测,我国在贵州安装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都在不断地探索宇宙奥秘。对于“暗物质”,美籍华人李肇中先生说: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据《西安晚报》报道,西安交大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基因组中暗物质”。按照现在科学发展的步伐,不久的将来,必将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也会证明老子所说的“道”,是实有的存在,不仅仅是《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也不是超自然现象的完全虚无之“道”。

  当然,“道”还体现着宇宙变化、社会发展以及生命演进、人的精神、意识磨炼升华的规律性、玄奥性,这是“道”的形而上的一面,是一个要不断深入研究并求得科学验证的大课题,也是大难题。

  (三)名、实之辨

  “评介”说: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③

  的确,“道”是无形的,它在宇宙生成之前是许多种“混成”在一起的粒子,《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老子只是说这“许多种‘混成’在一起的”东西,他不知道“其名”,并没有说不可名,而是肯定地说“字之曰道”,不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后世所有说“道”不可名者,都是对《老子》文本的误解。

  第一章开头老子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实体的道(或不是平常所说的道路、道理之类,它是有独特含义的);天地万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对于“道”来说,它不是恒常一般的名称,有其特定含义;对于万物来说,不是永久不变的名称。

  天地生成之初始,一片混沌,是“无”的状态,所以用“无”来“名天地之始”;天地产生以后,成为“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所以用“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根本没有说“道”不可命名的话。第一章之后,老子也没有说“道”无名、“道”不可名的话。说“道” 无名、不可名,大概是由于对第三十二章的误解引起的。

  《老子》此章开头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后世断句有两种:一种是“道常无名,朴虽小”;一种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评介”依从第二种。

  张松如先生(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老子校读》的作者)认为这两种断法“义均未安”。他又举出王夫之《老子衍》读作“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以及蒋錫昌“道常”即“常道”的说法,他认为王、蒋二位将“道”、“常”并列为两个哲学范畴,不合老子此章文义,提出他的新见为:“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④ 依从了帛书的文句。

  为什么他们这样那样地一次次变换?因为事理、逻辑、文法都不通,不顺。最后谁也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从“道常无名”“朴虽小”这七个字的独特含义与内在联系去考虑。

  实则老子是说“道”常常是“无”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叫做“朴”(名“朴”);“朴”虽小,天下不敢以它为臣仆(或“不敢当作臣仆”)。

  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之“朴”,指的“大”,这里相反。“朴”,《说文》释为“木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木之“质”,是构成木的元素。元素当然是“小”。老子说“小”,其实就是微粒、元素,“其小无内”的一种存在。无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却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朴——小的状态存在着。

  自从老子字之曰“道”以后,“道”就有“名”了,不能再说“道”无“名”,说“无名”,即自我否定。这里肯定有人会问,第三十七章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该如何解?其实,“无名之朴”与“有名之朴”,并不矛盾。“无名之朴”是指“朴”的真实存在,老子曰“镇”当然要用真实存在的“朴”,而不是用“朴”之名。所以老子特别用“无名之朴”加以强调。

  在老子眼中,对“道”、“朴”之类所命之名,和它们的真实存在比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强名,只能是一个符号而已。

  三十二章中间一段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意思是说:当人类开始制定天地万物名称的时候,万物就有了名称名号。名号既然已有,(人,特别是侯王)就要知晓名、物之理;因为知晓了,所以不会有危险。

  再有第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一句,也引起了误解。“评介”没有注释,译文为“‘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其实,老子是说“道”以无形的状态存在时没有名字。因为“混成”的粒子,他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才“字之曰道”。自从“字之曰道”以后,就有名字了。

  “道”字在81章中出现65次,老子不断在用他命名的“道”言说“道”。他将作为宇宙万物生成总根源、总根据的实存的“道”,与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道”拟人化、人格化了。由怎样以“道”为榜样、为标准做人、做帝王这一点出发,赋予“道”以极为崇高的品格,集中地用“德”来概括,来体现,老子称之为“玄德”,即道德。道德这一理念,有极大的社会文明价值,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