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道德经》揭示的文化“根性”

时间:2019-12-18 19:26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张永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又称《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力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学文化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国学经典蕴含的思想道德和深邃的文化知识是当前教育所欠缺的;另一方面,国学学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性”教育,与我们血脉相通,能够唤起知性和情感。《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又称《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道德经》文约义丰,博大精深,以讲道德为内容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文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恒道”,首先告诉人们,老子论述的“道”,不是一般意义的“道”,而是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探求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中的原理、原则、规律等。老子认为“道”是“众妙之门”,洞悉事物变化的门径。“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道”虽空虚无形,但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博大而深远,好像自然万物的祖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提示人们要达到虚无之境,就要保持清净,于万物生长中,看到它们返回本原的过程。“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合乎天理自然就合乎“道”,合乎“道”就会久长,终生没有危险。《道德经》的主旨是积极向上的,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知识、科学和真理,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透过事物现象,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学说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从道一而说万物,由万物而说阴阳,论述自然的运动规律。“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道”的运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二是转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天地万物的产生归结于自然之道运动的道理。老子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相互对立与转化,事物的生成变化是“有无相生”,有和无的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产生于具体的有形质之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从无形质之物产生出有形质之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观点,至今对人们的思想有重大影响。值得强调的是,老子虽然意识到事物的对立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我们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学习《道德经》,认知“道”的思想体系时,不仅要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还要思考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问题。老子告诫人们要为善,“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水柔顺平和,处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用水比喻“上善”,肯定了人的高尚品格。从“天道”推论到“人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由于无私而永久长在。“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世间有道的人谦退无争,反而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存在,要害在于无私。古帝王尧能以天下为重,贤让于舜。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才是守“道”的圣人。“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指出人们物欲享乐生活的弊害,纵情于声色之娱,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必然会产生恶果。“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洗除污垢灰尘,经常用心灵之镜观照,能够做到一尘不染。“榑气至柔,能婴儿乎?”呼吸吐纳,气息运转,能够达到心平气和保持纯洁的本性。老子还多次强调修身养性,“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者。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讲得明了、透彻,阐述做人的道理,饱含哲理。“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明白事理,通达四方,知识是人的依赖。在谈“为学”问题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但也必须认识到老子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能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面。

  《道德经》中,老子针砭时弊:“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忧虑民生,关注老百姓生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他主张人道,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等等。还须提及老子在美学方面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论点。老子学说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军事、经济学、伦理学和教育诸多方面,是国学的经典与精髓,弥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学习《道德经》,对拓展知识领域、增进思想素养、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有裨益。《道德经》揭示的文化“根性”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