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文化 > 正文

自然之道

时间:2019-12-18 1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立新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推崇“自然之道”。老子最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们将“自然之道”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推崇“自然之道”。老子最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们将“自然之道”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实践指导。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之道,把宇宙人生的本根交付给自然而然、素朴真率、天性自在的自然之道。庄子大量论说了自然之道的内涵,个体人生修炼自然之道的方法,自然之道在技艺实践和人生生活中的具体呈现,以及在人生和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取向等。在老庄“自然之道”哲学中孕育出来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现当代文艺审美实践活动和理论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他提出的体道修道论思想、技艺创造活动的典型案例,以及“天籁”“天乐”观等,都是“自然之道”的具体演绎,深刻揭示出文艺创造活动的玄机奥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艺思想的当下,庄子“自然之道”文艺思想有哪些最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却又被相对忽视了的地方呢?我看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引起关注。

  其一,道艺合一:自然之道在文艺上的自由创造规律。

  庄子在《大宗师》篇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世俗社会之人因为被礼乐教化和实用功利思想长期熏染,故嗜欲深重,难以深刻体认自然天道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因此,要想让从世俗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摆脱凡心俗性,认识到物我齐一、天人和合的自然之道,就必须通过“心斋”“坐忘”“丧我”等虚静洗心的修炼,才能换位观照,以物观物,充分认识外事外物的自然本性,进而将自我融入对象中去,“以人合天”,从而获得物化的道境。为了将体道修道的过程、方法、目的讲述得具体生动,庄子讲了很多寓言故事。比如庖丁,他作为一位解牛的工匠,已然进入到了一种修道的境界,静观牛的构造,了然于心,再顺任自然、游刃有余而解牛。庖丁的技艺来自他对自然天道的体认,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当修道者达到了化境,他所从事的技艺活动就在“以人合天”的修炼中成了“以天合天”,人工技艺则变成了天工技艺。“佝偻者承蜩”“吕梁丈夫涉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寓言故事,都表达出同一道理:技艺创造就是修养道性,道与艺是合一的。这就是“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自由创造。

  道艺合一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创作主体长久地虚静身心、静观体验、掌握某种技艺活动的客观规律,把自我全身心投入到对象中去,达到与物同化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域中才能游刃有余地创造出神入化、自然天成的化工技艺。其间蕴含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所指称的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自由创造性。只有创作主体热爱某项技艺或文艺活动,即合目的,他才会身心愉悦地全神贯注于某项文艺创造活动。今天,我们弘扬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也好,弘扬文艺家超然脱俗的艺术创造也好,都应该弘扬庄子“道艺合一”的艺术创造精神。“道艺合一”不仅适用于工匠的技艺创造活动,更适合于文艺的自由创造活动。真正的文学艺术家应该从世俗社会欲望功利和成败得失等深重的嗜欲中超脱出来,才能摆脱艺术过分世俗化、功利化、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以虚静观道之心体认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艺术自身的特性,以一颗赤诚之心将自我的人生全面融入某种技艺和艺术的创造中去,回归“道艺合一”的艺术创造本体,才能创造出超凡脱俗的纯粹艺术品。

  其二,朴素之美:自然之道在文艺活动中的审美价值观。

  自然之道强调的核心价值是“真”,尤其是“朴素”之“真”。人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一分子,因而人的一切身心本性都应该是天道的组成部分。然而,人与天的不同在于,人除了天性外还有社会性存在,尤其是人有贪欲奢情,更有智慧。于是,那些将智慧用在不断满足自我贪欲奢情上来的人,放纵奢情,贪婪无度;各种巧智机心兴作,社会上就会滋生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等丑恶的行为,人性的恶就会滋生蔓延;纯朴率真、少私寡欲、安贫乐道、诚信友善之美好人性就会遭到摧残。所以,老子希望人们保住“婴儿”般的天然本性,庄子告诫人们回归天真朴素的自然本性。《马蹄》篇说:“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这是强调以朴素的天性为伦理价值依凭。《天道》篇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崇尚朴素而又率真的天性之美,不仅是庄子对人性的伦理价值追求,也是他对技艺和文艺的审美价值诉求。

  对于技艺和艺术创造而言,都应该清除贪欲与奢情,涤除机心巧智,遗忘功利得失,以赤子之心静观宇宙人生万象,从中把握到自然天道的本性存在,以一颗无私、无执、无待、无偏、无恃、无累、无欲的“无我”(忘我)之心镜照宇宙人生,才能把握到道性宇宙和道性人生的真美境界。庄子讲的各种技艺活动都旨在追求朴素之美。他推崇的“天籁”“天乐”,就是合乎自然之道本性的声音和音乐。“天籁”无论出自天还是人,都是自然之道的声音,出自人是“以人合天”,出自天是“以天合天”,它们都是天籁之声。“天乐”即是彰显自然之道的音乐。遵照自然之道的客观规律从事文艺的审美创造,就不至于将人的贪欲奢情、炫富斗阔和机心巧智等违背“素朴之美”的人事作为肯定的对象予以美化,扭转文艺感官化、享乐化、时尚化等倾向。

  其三,天地情怀:自然之道在文艺创造上的理想境界。

  庄子在《知北游》篇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间万事万物中都蕴藏着法则和规律,这就是天地的大美,圣人应“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宇宙人生万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应该走进这个宇宙大化流行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虚静身心以观照,从天地自然中体认生命的真谛。《在宥》篇说:“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这是说,世俗社会的人们普遍是以“私我”看待外物,故满眼都是对自我有用无用或有害的事物,只有那些融入自然之道的人,才能以“无我”之心看待世界,他们才能真正以天地为友,游走或神游于天地之间,将自我融入这个生死交替、周流不息的宇宙大化中,感悟天地情怀,书写天地境界。中国古代诗文、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中那种普遍性的天地情怀的书写以及天地境界的生成,主要也是源自庄子。人生的情怀有个体人生的生命情怀、社会道德的家国情怀、融入自然的天地情怀等,不同情怀表现在艺术中就生成了不同的境界,而且直接对应冯友兰先生所概括的人生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此境之人对自我人生有最深最全的觉解,他能认识到宇宙的大全,并将个体人生托付给宇宙的大全,从而获得宇宙精神的生命家园。天地境界也是“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境界。

  这种代表中国传统文艺最高境界的天地情怀与天地境界,正是西方古代、近代文艺所缺少的精神特性,它是东方民族古代文艺特有的高贵品质,是从“天人相分”走向“天人相和”的优秀艺术传统,也是一种具有现代文化价值的精神引领。西方自现代性的生态文艺兴起后,才逐步兴起这种“天人相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艺审美观。然而,西方文艺中的生态美意识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以人合天”“以天合天”的天地情怀和天地境界仍然大有区别,因为,他们的生态中心主义实则是另一种版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他们仍然无法遏制人类的贪欲与奢情,也就难以真正引导人们追求自然素朴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今天的文艺应该弘扬书写天地情怀、营造天地境界的优秀传统,在儒家文艺所开辟出来的道德境界之上再造一片天地境界的精神高地,为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切实的贡献。自然之道

  (作者:胡立新,系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