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道家 > 道家资讯 > 正文

道教伦理有益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9-12-17 17:2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韩雷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从道教视域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续传统,要接地气。

 

  从道教视域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续传统,要接地气。道教十分重视伦理教化,其伦理思想中的戒律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从善伦理以及济世伦理,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依然拥有对话的潜力。欲激活这些潜力,较好地保护传承与道教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及其他习俗,或许是一条重要路径。

  道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形成于东汉时期的道教,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道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模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世界。道教十分重视伦理教化,其伦理思想中的戒律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从善伦理以及济世伦理,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依然拥有对话的潜力。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之所以命名为“道教”,与它的基本信仰“道”有密切的关系。道教在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道”和“德”作为道教教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把它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所以,道教自创立以来,就充满强烈的道德伦理关怀。在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在继承中国古代宗教和老庄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吸收儒、佛诸家某些伦理精神,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理解和诠释,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伦理思想体系。

  道家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是道教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家伦理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以生命之长为理想。道家在自身修养方面,强调教徒的道德修养。道教吸收了道家的修身养德的思想,又附加了上天赏善惩恶的神学思想,并加以发挥和拓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伦理教化体系。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并且通过戒律,把道教的伦理思想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规范。早期的道教戒律可以认为是道教伦理思想从道教哲学思想中分离出来的雏形,是道教伦理思想向规范信仰者行为的道德规范层面发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早期的道教戒律既有伦理思想的成分,也是道德规范。后来的道教戒律,其内容主要是带有价值判断性的,是以调整人们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为目的的道德规范。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极三百大戒》等。道教戒律具体体现了道教的道德原则,涉及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和万物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所以,道教所讲的现实的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这里的“生命”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人的生命;第二,动植物的生命;第三,天地的生命。在道教看来,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好生恶杀,重视一切生命体。如《道德经》中的“贵生”、“慑生”。“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基本命题,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修道守气,返本归真,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己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在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宇宙具有生化万物的能力,同时,又是善恶判断的伦理主体。人类如果不遵道而行,就会破坏这种能力,生物的多样性就会降低。同时,也会出现天象气候的灾变,使人类和自然万物出现衰变。所以说,人类是否遵守“道”的生态伦理规范,直接影响着人类和万物的生存环境及其存在形态。人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呢?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人对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利用自然要适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认为,有形皆含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士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曾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有其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合理的存在位置。大自然有其生存之道,人当无为,勿加干涉。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说过,“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道教所奉的《阴符经》,有“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的思想。这是以“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的伦理思想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达到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所谓的“自然系统的和谐均衡”。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